close

















不讓下一代忘記父母的語言

台灣日益走向國際化,不同國籍的人士留在這片土地,培養出許多的「新台灣之子」,這些混血兒孩子們也在雙重文化下成長,不論是爸爸的母語 ,還是媽媽的家鄉話,都是親子要一同學習的課題,一起面對的挑戰。

陳家正是典型的例子,一家四口營造四種語言的學習環境,父親陳怡光是道地的台灣人,母親Dorota來自波蘭,為了讓兩個孩子都學會各自的母語,刻意地在家裡營造成中文、英文、波蘭文與閩南語四聲帶(再加上法文、俄文、及日文), 夫妻倆異口同聲地說:「不想讓下一代忘記自己父母的語言文化。」

老大是今年12歲的姊姊明秀,老二是7歲的弟弟明哲,雖然同時學習四種語言,但兩個孩子很不一樣。陳怡光說,明秀的波蘭文就很明顯比中文好,明哲卻是中文的程度遠超過其他語言;但他認為,語言是拿來用的,雖然每種語言的學習能力不一樣,但只要能靈活運用四種語言,就已達到目標。

製造機會 訓練孩子說波蘭話

不過,兩個孩子的學習過程還是有很多困難。身處在台灣,說中文的機會遠比波蘭文多,媽媽Dorota為了讓兩個孩子把握多說波蘭文的機會,從小就要求他們,跟媽媽一定要說波蘭文,除非事出緊急,否則媽媽會假裝聽不懂,或再要求孩子,把中文翻譯成波蘭文。她強調自己來自波蘭,必須讓孩子知道母親的家鄉與母語,但她不是強迫,而是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將語言慢慢帶入生活;跟媽媽說波蘭文,只是學習環境的手段之一。

Dorota說,明年波蘭的親戚將來台灣旅遊一個月,屆時明秀與明哲必須擔綱導遊,並在這幾個月內做好台灣旅遊簡介,透過翻譯成波蘭文的過程中,讓他們增加使用波蘭文的機會。

學會基本對話 與阿公阿嬤溝通

Dorota表示,讓下一代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語言是第一步,擁有聽說讀寫的能力時,才能輕鬆接觸各種波蘭文學或歷史文化。但她已經從波蘭遠嫁來台灣,而且台灣的波蘭裔人數很少,只好透過與媽媽的對話,強迫兩個孩子必須要學會波蘭文才能溝通。Dorota強調,她的父母親還在波蘭,當然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輕鬆使用波蘭文與外公外婆對話。

爸爸的母語,兩個孩子也要學。擁有MBA與國際研究雙碩士的陳怡光,是道地的台灣人,平常說話總不經意的冒出幾句台語,對於明秀與明哲兩姊弟的閩南語程度不強求,只希望能聽懂和學會基本的對話,能與阿公阿嬤溝通就行了。

但對於中文的學習,兩個孩子就沒這麼輕鬆。陳怡光很重視教育,更是「保障教育權聯盟」的總召集人,最近還讓明秀學習如何編報,將聯盟的相關訊息露出。陳怡光坦言,明秀的中文頂多只有國小三、四年級程度,沒有辦法一次完成長篇文章,但透過編報的過程,習慣使用中文字,是他最近想出的好方法。

只要有興趣 就會有動機去學習

陳怡光強調,其實融合多種語言的學習並不困難,孩子只要有興趣,就有動機去學習。例如明秀雖然在家自學,由擁有華沙大學漢學碩士的Dorota一肩扛起教育的重任,但跟同儕會一起學溜冰、上Facebook,這些都需要用到中文,如果明秀想跟其他小朋友溝通,自然就會引發強烈的學習動機。

而且Dorota曾在英國擔任蒙特梭利的幼稚園老師,對於啟發孩子學習很有一套。她建議,「跟著孩子的步調走,可以晚一點沒關係。」有些孩子學習語言比較慢,如果用一樣的步調對孩子並不公平,應該先看孩子能學到什麼程度,再慢慢啟發他們的學習。

陳怡光補充說,目前台灣從幼稚園就開始教寫字,但是對小男生來說,手部的肌肉發育比較慢,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吃力,挫折感倍增,反而阻礙了以後的學習路。他說,學習語言不是只有「寫」,應先從認字、開口說做起。台灣是個重視寫比重視說的語言學習環境,也促使他們夫妻倆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從營造語言環境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 Mia 台北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