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門舞集說:「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好動是現代父母常遇到的育兒問題,好動也常常和不專心畫上等號! 由於孩子的生活空間和以往不同,我們看待生性活潑愛動的孩子,常常輕易的冠以好動、不專心的評語。


 


 


Mama Mia老師觀察到小朋友在教室裡跑來跑去可能的狀況是:


 


 


1.      來到教室看到人很多,處在跟家裡不同的環境心裡感到緊張,藉由大動作的跑動來宣洩緊張情緒。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通常小朋友上課一直繞著教室跑的時候,如果不是太過影響上課秩序,老師並不會馬上就制止幼兒跑動,反而會順應他們的反應,觀察他們跑動的原因是甚麼,再用其他的活動或樂器來引起他們的興趣。如果是因為緊張而跑動,通常在上過幾堂課後狀況就會改善。家長可以提早或者多帶孩子到教室來讓他們對環境熟悉;老師也會建議家長不勉強孩子參與,先讓他們觀察上課活動,再慢慢引導加入。


 


2.      平常活動空間小,活動量不足,一有機會就想盡情跑動來消耗能量。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孩子需要足夠的活動時間及空間滿足他們想動的欲望。孩子的發展需要被滿足了,才能進入到認知上的學習。1歲半之後我們會開始要求上課的穩定性,動了一陣子就要回來坐一下,這樣的課程編排方式滿足了孩子動的需求,也漸進的訓練靜的能力。 藉由衝動控制的練習來達到聽從指令跟動作的配合,也同時延長小朋友的專注力時間。


 


3.      小朋友需要一段時間熟悉上課的流程,課堂秩序感,慢慢了解有時候可以起來跑,有時候就要安靜的坐著做練習。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孩子上課跑動,並不表示小朋友沒有在聽、在學,只要不影響上課,通常老師會給予時間適應。很多時候爸媽會擔心影響到其他小朋友上課而努力想把孩子帶回來,或者因此認為孩子不適合上課而放棄。通常其他家長都會了解這個狀況,也會予以協助,家長可以詢問老師何種方法適合在教室協助孩子早些進入活動,並且相信老師及其他家長能幫助您的孩子更快融入學習環境。


 


4.      有時候小孩當天的情緒就是特別想跑動,老師的上課活動則要適時調整成能夠宣洩小朋友想跑的衝動,並盡力在跑的活動中仍保有小朋友的注意力。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雖然上課中小朋友一直在跑或是感覺都沒有跟著老師的步驟,但是爸媽回家後可以再問小朋友記不記得今天上課的內容,便可了解他們是否還是注意上課內容。通常小朋友在跑動的同時,仍然有在注意老師的一舉一動,而且會在特別有興趣的部分就自動加入活動,因此我們通常並不擔心小朋友跑來跑去就沒學到上課內容。


 


5.      有時大人想帶他們會來坐好而去追跑動的小孩,反而讓他們覺得是一種遊戲,很好玩;也或許他們只是想引起大人注意。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這時可以個別帶到外面,平靜但嚴肅(不生氣)的跟小孩約定要坐下來上課,等孩子答應要遵守後再進教室。一旦在行為發生,在重複上述方法。需要嚴格執行讓孩子了解這不是開玩笑,且建立父母的權威。跑動如果沒有影響到班上的秩序,則可安靜的在耳邊提醒,不一定要出教室。


 


6.      小孩想跑動也許只是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家長需要盡可能去了解小朋友動作的前因,別只是一昧的責罵小孩,應該提起他學習的動機。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課堂上,如果要停止幼兒某種行為或活動,就要用另一個活動或事物去吸引他,去引發他想要跟隨班上活動的動機。大約兩歲半後再積極要求秩序感(但是對於不禮貌的行為還是需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敎導他們甚麼是不合宜的舉動)


 


7.      有些小孩也許有過動的問題,老師可從其他背景資訊瞭解孩子的發展,跟家長討論是否可以尋求更專業的諮詢。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老師藉由其教學經驗與家長討論並給予有關孩子身心學習發展上的建議,協助提供諮詢管道。


 


8.      天生愛探索的小孩,又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老師要做的活動。


 老師 / 家長的應對方式 :


老師可以跟家長溝通讓他坐比較邊邊的位置,這樣可以不限制他的動作,又比較不會影響到其他小朋友的專注力。讓他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創意,老師也可以慢慢引導他融入課堂上的活動。


 


 


家長遲到對於小孩的參與感有很大的影響。準時參與整個流程能幫助小


孩子準備好上課的情緒。


 


而1歲左有的寶寶上課會到處走是因為剛學會走路,對週遭環境感到好奇。讓寶寶安全的在教室走動也發展了他們的空間感及探索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 Mia 台北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