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對嬰幼兒研究的深入發展,我們已經了解更多關於人類如何學習,或更精


確的說,如何學習音樂。


 


MusikGarten的美國訓練講師Jill Hannagan在她最近的文章中就說,在這個識


爆炸的年代,在大量理論的支持下投入嬰幼兒的音樂教學真的是一件令人興奮


的事情。我們不再相信只有少數人才有音樂上的天賦異稟,而其他的我們則只


能在浴室裡對著蓮蓬頭自我娛樂。


我們已經了解,每個人天生都有音樂資質,就像智力一樣,是呈現平均值分配


的。天生的音樂優質也會因為在嬰幼兒時期缺乏適當及重複的音樂經驗而漸漸


退化。


我們也已經了解,學音樂的過程跟學習語言是非常類似的。因此,藉著了解孩


子如何學習自己文化的語言,我們就可以了解該如何引導他們接受適當的早期


音樂經驗。


 


Dr. Alfred Tomatis實驗發現,胎兒在五個月時,在母體中已經能夠回應語


言聲音的刺激,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一直到一歲左右他們說第一句話之前,


他們都浸淫在母語的聲響以及節奏的環境中,不停吸收這些聲音的經驗邏輯,


一直到他們覺得安全說出第一個字,或第一句話。對於大人而言,我們知道就


算寶寶還無法回應我們說的話,我們還是會不停的給他們語言的刺激,一直跟


他們說話,耐心等待他們的回應。這是嬰幼兒使用流暢語言的第一步。從這個


事實我們可以確信,孩子不是被「教導」語言,而是自己去「習得」語言。


 


當然,寶寶主動習得語言還有三個很重要的因素,包括:


 


1.      他們在生命的前三年,包括在子宮中的時期,就建立的強而有力的聽力基


礎,並有感官的體驗互相配合


 


2.      他們被給予足夠的時間去建構及整合所得到的經驗


 


3.      他們的感官體驗融合了情緒波動


 


Dr. Carla Hannaford 在她的著作Smart Moves: Why Learning is Not All in


Your Head 中提到,要學習某樣東西,一定要有感官的刺激,個人情緒的連


結,以及身體動作的統合。要嬰幼兒用自己的經驗來建立自己的視野看這個世


界,個人的情緒是最重要的一環! 從這個理論中,我們可以確信,現場演唱、


演奏的音樂比起放錄音的音樂更能帶給孩子豐富的感官和情緒體驗,尤其是母


親與孩子一起唱歌所帶給孩子的是聽到母親的聲音,熟悉的觸感及味道,擁抱


的呼吸頻率及聲音震動,另外孩子跟媽媽一起跳舞更能接受彈跳、搖擺、旋轉


的刺激。


而錄音的CD即使放了一整天的古典樂,也比不上寶寶與媽媽一起從事一小時


的寶貴音樂體驗。


 


所以,身為嬰幼兒音樂老師,我會說,我在我的音樂課中,不是要「教」給小


寶寶甚麼樣特定的音樂技能,而是要在音樂課程中「引導」家長和小寶寶做一


些適合嬰兒年齡的音樂活動,滿足他們所需要的音樂和聲韻的刺激,讓他們沉


浸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聲音和韻律的環境中,鼓勵家長和寶寶們用音樂的元素來


增進親子互動,並幫助家長了解這個時期最適合寶寶發展的動作是甚麼。在傳


遞我們文化中的歌曲和韻律給他們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加入寶寶本身的感官體


驗和情緒波動,才能真正建立寶寶的聽覺基礎,而聽力基礎就是未來感受音


樂、創作音樂,包括學習語言的重要根基。


 


說了這麼多,我在音樂課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家長和寶寶們一起感受和別人


共同創作音樂的快樂。和別人共同參與這樣的音樂活動已經是一件很特別的事


情,更不用說是由家長和寶寶的親子共同體驗,就更加難得、珍貴了!


 


本文得到MusikGarten美國講師Ms. Jill Hannagan 親自授權翻譯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 Mia 台北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