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己當了老師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如何評量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真的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每次為了出期中考、期末考題目,都要腸枯思竭地搞上好幾天。


 


  要考倒學生是最容易的──除非這個老師自己也不懂自己在教什麼,不然要找出難的題目考倒學生一點也不難。但是評量學生學習成果要的不是知道學生「不會什麼」,而是要知道「有多少學生」、「已經學會了什麼」。


 


  對於我教室裡那些身經百戰的大學生們來說,我的評量策略是很簡單的。反正台灣人的「惡習」就是「考試引導教學」──所以只要期中考出難一點,聰明的學生們很快就會知道我在課堂上希望他們學習的重點是什麼;既然是考試引導教學,就讓學生猜得到我要考的方向跟重點,這樣也算是種達到教學目標的好方法。相對而言,要評量孩子的學習成就就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看著跳來跑去的女兒,其實在我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我真的需要評量她嗎?」


 


  評量跟考試是兩回事,考試是正式的評估在特定時間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果,評量則是可以利用包含非正式的方式來做。我不需要給女兒考試,但總還是需要評量,來評估一下到底女兒現在會了什麼?好作為實施孩子教育的參考。


 


  嗯,既然評量是必要的,那要怎麼評量呢?


 


  大部分的台灣家長,都受到了從小到大考試的遺毒,喜歡用「成果表演」、「驗收」的方法來評量小孩到底學會了什麼。我很討厭這種方式,我更不喜歡把小孩包裝得像個精美禮物似的,然後在什麼「學期末」辦一次「學習成果發表會」──用學習成果的方法對老師來講是最輕鬆的,反正考試引導教學,家長在學期末要看發表會,那麼就等於告訴老師整個學期就搞發表會準備就好了。


 


  學習的成果不應該是簡單的一個發表會,讓孩子上去表演唱歌跳舞。這樣的做法只能確定「孩子會表演了」,而不能真的確定孩子學到了什麼東西。


 


  我評量孩子學習的方法主要是從【以前不會、現在會】開始。


  以前不會刷牙,現在會了


  以前不會自己洗澡,現在會了


  以前不會自由使用肢體,現在會了


  以前不會歸納多個人交談的結論,現在會了


  以前不會用抽象的語言描述對未來的看法,現在會了


 


  昨天下午我帶著女兒去醫院定期檢查,排隊等停車位的時候女兒告訴我:「爸爸,我們幼稚園十二月廿四日要舉辦聖誕節Party,老師說家長可以來。」


 


  呵呵,有趣的起頭,我決定趁機評量一下女兒對於親等關係的了解。


  我問她:「老師說家長可以來,那爺爺奶奶跟阿公阿媽可不可以去呀?」


  「可以呀,爺爺奶奶跟阿公阿媽都是家長。」


  「那大舅舅大舅媽跟大表姊可以去嗎?」我故意問。


  「不行!」女兒堅定地回答我。


  「為什麼不行?」我故意追問。


  「因為大舅舅大舅媽跟大表姊不是家長」女兒回答說。


  「那他們是什麼?」


  「大舅舅大舅媽跟大表姊是親戚,不是家長」六歲的女兒堅定地回答。


 


  以前不會,現在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 Mia 台北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